七碗茶

当前位置: 茶网 > 茶具茶杯 > 茶具文化 >

茶具趣闻:莫让人为壶役

时间:2010-05-25 16:04来源:茶网 作者:七碗茶 点击:

关键词:

描 述:悉数当今茶具茶器,最佳茶具的桂冠非陶器类莫属,其次为玻璃杯。陶器茶具具有一定的透气性,冬天保温,夏天不馊,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,浸泡的茶水色、香、味都较理想。玻璃茶具的优点是无色透明,茶叶茶水一目了然,可一边品茶一边观赏杯中水色,既饱“口福”,又获得艺术享受。缺点是不保温、不透气,茶香易散失。 最差的则是搪瓷茶具与保温杯。搪瓷类茶具会与茶叶在浸泡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,产生有害物质或改变味道。保温杯则更糟,因茶叶中多种维生素和芳香油在高温或恒温中容易挥发,香味减少,鞣酸与茶碱等大量渗出,茶叶色泽变深,味道苦涩,
悉数当今茶具茶器,最佳茶具的桂冠非陶器类莫属,其次为玻璃杯。陶器茶具具有一定的透气性,冬天保温,夏天不馊,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,浸泡的茶水色、香、味都较理想。玻璃茶具的优点是无色透明,茶叶茶水一目了然,可一边品茶一边观赏杯中水色,既饱“口福”,又获得艺术享受。缺点是不保温、不透气,茶香易散失。

最差的则是搪瓷茶具与保温杯。搪瓷类茶具会与茶叶在浸泡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,产生有害物质或改变味道。保温杯则更糟,因茶叶中多种维生素和芳香油在高温或恒温中容易挥发,香味减少,鞣酸与茶碱等大量渗出,茶叶色泽变深,味道苦涩,营养价值大幅降低。

我的一个朋友有把造型和做工都很精巧的紫砂壶,由于不识篆字,看不懂壶身上的刻字及印章落款,他一直不知此壶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。前些日子,他颇费了些功夫,对照着壶上的几款印章查证了一下,不查不知道,一查就被吓了一跳。原来,这把壶竟然是一位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。

 朋友在数年前买这把壶时很便宜,只花了一百块钱,因为壶盖上的钮在买来时是断了的,壶身上还有几道碰擦痕,品相不好。原主人估计并不识货,在盖钮断了之后觉得此壶再无用处,所以才拿来贱卖。朋友当初买下此壶的目的,是想装点家里的博古架,起着工艺摆设的作用。买下壶后,他送到修理渔具的地方,让匠人在壶盖里打了个小钢钉,再用特效胶水把盖钮粘起来。修好后,壶虽然是可以照常使用了,可终归是坏了的东西,总令人心里不是个味儿,加上朋友的紫砂壶很多,极少用到这把壶子,壶身上一度落满了灰尘。

 在朋友查到这把壶是出自大师之手后,此壶顿时身价倍增。如今若非至交贵客,轻易享受不到以之泡茶的待遇。一般的泛泛之交,慕名前来想看这把名壶,朋友必定要嘱咐无数遍的小心。要是谁在无意中把壶放得比较靠近茶台边,也顿时会引起高度的紧张。只要闲下来,朋友就会用养壶笔蘸上茶汤仔细地在壶身上洗拭,然后用干的丝绒布轻轻擦,还不时捧在手上小心把玩抚摸,说是要让壶“沾染人气,具通灵性”。

 我和朋友说,这大可不必的,虽然大师的壶现在在市面上能值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,但喝茶并不在壶之贵贱,全在心之诚敬而得趣。况且此壶有过破损,也值不了什么钱,如果是人为壶役的话,那就没意思了。还是以客观心态来使用及鉴赏,才是对壶的应有之态。

 当然,我说的话起不了什么作用,反而加剧了这股炫夸之势,也只好由着他去了。

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鲜见。如今有些人,已将喝茶演变成了炫耀权势、夸示富贵的一种方式,并无随意随心之茶韵,有失茶道之精神。其实茶并不必求精,量己之力足矣;器亦不必求妙,怡情便为最佳。茶道之功,就在于享受心境自然流走、冲淡闲适的过程。如果品茗是出于炫异争奇的目的,精神总是处在耿耿挂牵的状态下,即便是啜饮神仙甘露,亦复何味?

 有个著名的典例,有人见弘一大师以咸菜下饭,就问:“光吃咸菜不会太咸吗?”弘一大师说:“咸有咸的味道。”饭后,见弘一大师喝白开水,此人又问:“光喝白开水不淡吗?”弘一大师说:“淡也有淡的味道。”

 只要是有着一份恬淡之心,纵然只是粗茶一杯,又何尝不可享受到茶之意趣?
(责任编辑:七碗茶)

标签: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